2008年10月31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七版:法境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封口费”的焦点不在记者真假
马会东

  10月29日,山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,通报了霍宝干河煤矿记者领取“封口费”事件初步掌握的情况。据矿方提供的进门登记表显示,9月24日、25日两天,共有来自23家“媒体”的28人登记。经初步核查,其中持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“新闻记者证”的有两人(10月30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。
  这样的初步调查结果似乎可以让尴尬的新闻界松一口气了:原来都是些“李鬼”扛着记者的招牌在招摇撞骗;这样的调查结果同时也让“封口费”的发放者陷入更深的耻辱之中:花出去的钱原来大多给了“骗子”,到头来偷鸡不成蚀把米。然而,我觉得,这些其实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反思:为什么这些所谓的“假记者”能够如此疯狂?
  这些假记者是可恶的,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,没有事故方的瞒报企图,哪有假记者的表演机会?这些假记者,其实只是邪恶树上结出的邪恶果。我们工作的焦点应该是严肃查处、彻底查处“瞒报”的决策者。虽然新闻发布会上通报说,由于事故发生后,矿领导犯有未按要求及时上报等错误,现公司董事长和党总支书记已被免职,但这肯定还远远不够。在他们的身后,究竟有没有地方政府部门或者领导干部的影子?必须给公众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。
  这种狼狈为奸下的“摆平”,其实遮蔽的只是上级的眼睛。但这样的事还在轰轰烈烈地上演,根本原因在于,老百姓再熟知真相,也无法决定地方官和不法商人的命运。只要瞒住了上级,就保住了光明的前程。所以,在摆平记者上,花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,管他记者是真是假。这,不过是给潜规则再添沉重的一条而已。
  把功夫下在解决问题的根源上吧。查假记者、处理假记者都是必要的,但光做这些,假记者注定是消灭不了的,在特定的条件下还会越来越疯狂。